图注:42型驱逐舰即谢菲尔德级驱逐舰
从任务分配来看,英军舰队中的82型和42型驱逐舰具有远程警戒雷达和“海标枪”中程防空导弹,既可作为雷达哨舰又能够担负舰队防空任务;22型护卫舰仅有点防空能力但雷达系统完善、配用的“海狼”近程舰空导弹足以应对临空威胁;21型护卫舰和12M型护卫舰虽然防空能力很弱但基本只在舰队防空圈内活动。这种较强的舰队防空火力配置,配合“海鹞”战斗机的提供的防空能力,能形成舰机有效协同、互相提供掩护和空情交换的局面,因此阿根廷空军战机表面上面对的是“海鹞”,实则是在与一整套海上舰队防空系统对抗,或者说其实是“一个打一群”,这种态势之下阿根廷空军战机明显处于弱势,遭到“海鹞”一边倒的“刷战绩”也是在所难免。
图注:马岛战争期间22型护卫舰与竞技号航母
另外,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与英国在空中作战方面的不同侧重也是导致战场局面“一边倒”的主要原因。马岛战争期间英国与阿根廷在海上作战方面呈现明显的偏重差异,由于英国出兵目的旨在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因此其海上编队并不对阿根廷本土发起攻击,而相对来说阿根廷方面则以最大限度摧毁英军海上力量为主要任务目标,两者在任务上的差异,导致双方面临的战场态势完全不同——阿根廷方面必须竭尽全力对英军舰船发起攻击,而英国则以逸待劳、只需拦截来袭的阿根廷战机。通常认为一次作战当中防守与攻击双方的兵力比会达到1:3或更高,从兵力规模上来看,马岛战争期间英军派出的作战飞机数量为68架,而阿根廷则达到350架以上,兵力比接近1:5。考虑到阿根廷方面出动的战机中有大量的专用攻击机,双方的战斗机数量比例是正常的。
图注:马岛战争期间被击沉的英国军舰画面
而如果再考虑到英军战舰在部署时基本都在阿根廷战机的作战半径之外或邻近作战半径边缘的距离上,阿根廷战机在任务期间难免会因航程问题而导致一些任务能力特别是飞行性能方面的限制,这就进一步拉大了英阿双方在空中兵力上的差距。事实上,在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空军出动的机型在当时性能尚可,其主力机型中“幻影”Ⅲ和“短剑”(以色列仿制生产的“幻影”Ⅲ)已经经过升级改进,即便是A-4P“天鹰”或“超级军旗”一类的专用攻击机飞行性能也都不错、并且可以挂载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若在优势空域内遭遇“海鹞”时未必不能一战。但由于执行攻击任务时阿根廷空军的攻击机本来就挂载有沉重的航空炸弹或反舰导弹、严重影响了机动性不说还挤占了空空导弹的挂载空间,而且还可能导致油量消耗加剧、需要避免高G机动,这无疑让阿根廷战机在格斗空战中居于劣势。
图注:罗尔斯·罗伊斯飞马发动机
而仅从作战飞机的性能来讲,英阿双方也并非像公众印象中想象得那么悬殊。“海鹞”虽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偏向对地攻击任务的机型,但该机空战性能并不弱。“海鹞”采用的“飞马”104发动机推力能达到9.75吨,而该机在短距起飞时最大起飞重量10.4吨,因此推重比接近1、与第四代战斗机早期型号持平而超过“幻影”Ⅲ和“短剑”,加之该机具有四个矢量喷口、能灵活改变推力方向,因此“海鹞”的空战机动性在阿根廷空军战机之上。“海鹞”可挂载AIM-9L近距空空导弹,该弹比当时阿根廷空军的空空导弹性能更好、具有迎头发射和离轴发射能力,这也为“海鹞”在面临与阿根廷空军战机的空战时增加了胜算。“海鹞”的主要缺陷是垂直起降时作战半径偏短,但由于该机很少进行垂直起飞、且在执行空中警戒任务时载荷较低,因此能够保持较长的巡航时间,面临在战区上空预留滞空时间受限的阿根廷战机自然相当从容。
图注:英国海军在马丹战争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
总的来看,马岛战争期间的空战是一场典型的非对等冲突,这种冲突模式既展示了高技术装备在现代空战中的决定性作用,又直观地体现了体系化作战所带来的优势条件。从先进装备对落后装备、体系对个体的冲突模式来看,马岛战争期间的空战事实上可以看做后来的海湾战争、科索沃空袭行动的前奏,虽然交战规模不大,也没有出现超视距空战,但足以体现现代空战的基本特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