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城的初夏,万木葱茏,是市民进山采集山野菜的时节。但此时也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有重要生态价值、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有重要社会价值的)野生狍子的繁殖期。采山群众常能见到尚在吃奶、站立不稳的狍子幼崽。面对柔弱的小生命,善良的采山人会第一时间把它们带回来,交给警方或动物保护部门,殊不知,这种救助行为并不是最科学的。
近日,本报以《救助狍子幼崽》《小狍子落单了 专家提醒:勿扰,可能娘亲在侧》为题报道了数起市民、警方和动物保护部门救助小狍子的事件。报道见报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有人赞成将小狍子抱回人工饲养,有人反对,担心人工饲养难成活,小狍子难以回归大自然。带着读者关注的问题,22日,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主任崔岩,他向记者介绍了狍子的生活习性,并对市民救助给出建议。
据了解,狍子多栖息在疏林带,多在河谷及缓坡上活动(海拔一般不超2400米),每年春天五六月份是它的产崽期,母狍子每胎产1—2仔。狍子生性胆小,听到声响后,母狍子就会扔下站立不稳、尚在哺乳期的幼崽落荒而逃,每年都会有被市民发现的小狍子送到该中心。今年,该中心已经救治了5只狍子幼崽,都是市民在野外捡拾报警后警方移交给该中心的。
崔岩介绍,这些被市民救助回来的狍子幼崽,人工饲养成活率在50%左右。去年中心收到10只市民从野外抱回的幼崽,目前已经放生了三只,两只因无法适应野外生活,仍在中心的安置自然教育园里喂养,其余的因不能适应人工喂养而死亡。所以,他建议市民不要盲目将野外遇到的狍崽抱回来,因为母狍子可能就在附近,市民离去后,母狍子还会回来寻找幼崽的,这也是哺乳动物的天性。如果市民担心小狍崽的安危,可在采山结束时再来查看,若真需要再将小崽带回,毕竟野外的自然环境才是它们生活的天堂。
近年来,我市开展了打击非法猎捕野生动物专项行动,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形成了保护关爱野生动物、抵制破坏生态资源、积极维护自然环境的良好氛围,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呈现恢复趋势。该中心成立至今已经收治了野生动物4.1万余只(头),放归自然2.5万余只(头),中心安置自然教育园内现存1742只(头)。
森侦民警也提醒林区广大群众,如果在路边或林内遇到野生动物,出于安全考虑应及时报警,千万不要盲目救助和放生。野生动物是人类重要的生态资源,受国家法律保护,非法猎捕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资源贡献力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